军舰要不要国产的?这方面李鸿章还不如慈禧太后

2019-07-06 17:40 陶慕剑观察
  • T大

null

说到海军,晚清时期的中国曾经有一段从辉煌到衰落的海军历史。中国的北洋水师,装备规模曾经冠绝东亚,有着亚洲第一的装甲战舰,但最终却输给了日本海军。由于对这段兴亡史的关注,很多军事爱好者都会对当时的中国军舰如数家珍。不少人对当时的历史都有自己的见解,特别是北洋水师输给日本,输在了哪里?中国当时应该装备什么军舰?

众所周知,北洋水师是晚清洋务运动的重要成果,然而却出现了这样的矛盾——第一,洋务运动极大推动了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第二,北洋水师多数主力军舰却都是进口的。

null

一度蓬勃发展的中国近代造船业

可以说,晚清洋务运动投入精力和资金最大的领域就是造船。在1860年代晚期,中国两大造船基地——江南制造和福建船政同时兴起,最优先开始建造的就是近代化军舰。

1868年,中国第一艘国产明轮蒸汽军舰——“惠吉”号炮舰在江南制造局下水,排水量600吨。

186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千吨级蒸汽军舰——“万年清”号炮舰在福建船政的马江造船厂下水,排水量达1450吨。

1870年,中国第一种按照系列建造的国产炮舰——“伏波”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1258吨。这一级千吨级战舰,福建船政连造了八艘,成为福建水师的主力。

1872年,中国第一艘国产巡洋舰——“扬武”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1560吨,成为福建水师的旗舰。

同年,中国近代最大的国产军舰——“海安”号在江南制造局下水,排水量2800吨,这个国产军舰的吨位记录直到1970年才被“济南”号驱逐舰打破。

1875年,中国第一艘国产装甲军舰——“金瓯”号在江南制造局下水,排水量195吨。

1877年,中国第一艘国产铁胁木壳军舰——“威远”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1268吨。这一级军舰,福建船政也造了六艘。

1883年,中国第一艘国产铁胁木壳巡洋舰——“开济”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2200吨。同级舰还有“镜清”号和“寰泰”号,一起成为了南洋水师的主力战舰。

1888年,中国第一艘国产岸防装甲舰——“平远”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2150吨。在技术上,该舰成为晚清造船业上的最高成就。

1899年,中国第一艘国产驱逐舰——“建威”号在马尾造船厂下水,排水量830吨,设计速度达23节。

null

军舰要进口?还是国产?

不可否认,清末的国产军舰无论是质量上还是吨位上,都无法与西方先进军舰相比。但是,国产造船事业的存在,为清末中国海军建设提供了相当大的助力。在1884年中法战争前,清朝海军主力多数都是国产战舰,而且技术并不落后于时代多少,这可能是多数现代人没有想到的。

但是,中法战争后的历史就变了。此后中国海军建设,似乎进入了两个歧途——进口军舰比例越来越大,国产造船业越来越萎缩。

甲午战争前的北洋水师,主力几乎是一水的进口军舰,7000吨的“定远”号和“镇远”号铁甲舰,2900吨的“经远”号和“来远”号巡洋舰,2300吨的“致远”号和“靖远”号巡洋舰等等。盛名赫赫的“七镇八远”只有“平远”号、“威远”号是国产的,而且还是二线装备。

甲午战争后,中国海军更是全面依赖进口军舰,北洋水师为重建进口了五艘“海”字号巡洋舰,却对两艘新造的国产“建威”级驱逐舰不屑一顾。到了晚清最后的十年,中国甚至要从日本进口几百吨级炮舰,似乎忘了本国在几十年前就能建造千吨级炮舰、巡洋舰。

这些历史事实,恰恰反映了晚清造船事业乃至整个洋务运动的衰落。

null

国产化意识上,李鸿章还不如慈禧太后

造船事业的退步,很难说是清朝政府具体某一个人的主要责任。但洋务运动的主要领导人李鸿章,肯定与这个事情有莫大的关系。

李鸿章本人,是洋务运动的重要发起人。江南制造总局、金陵机器局、天津机器局,中国近代早期的四大军工企业中,李鸿章一人就创办了三个。他曾说过:“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见识可谓深远,是一位深切懂得谋国之道的大人物。

但是具体到了一些历史细节上,李鸿章的作为却完全违背了他自己的口头宣讲。

null

李鸿章虽然是晚清海军的奠基人,也是江南制造局的创办人,但他本人却对造船不热衷。中国早期造船事业的发展,依赖于左宗棠、沈葆桢等人的努力。李鸿章本人却是典型的“购舰”派,在自造军舰方面多次拖后腿。

从花冤枉钱买了一堆“蚊子船”开始,李鸿章就不停地用国家经费在购舰方面“试错”。李鸿章虽然通过进口,给中国海军带来了“定远”号这样的铁甲舰,但也在巡洋舰设计、速射炮装备等方面犯了不少错误。不过,对于国产军舰的弱点和错误,李鸿章却毫不放过。

以“平远”号装甲舰为例,该舰虽然有船速慢的缺点,但装甲厚实,火炮威力大,是一款相当实用的新式战舰。然而,“平远”号还未开始建造,李鸿章作为北洋大臣就发起严厉抨击,把“平远”号贬低得一无是处。从军舰吨位、尺寸、装甲防御、动力系统各个方面,几乎一个不漏,都被李鸿章骂了一遍。

这是为什么呢?因为福建船政自行建造装甲舰,挡了李鸿章外购军舰的路。李鸿章的“购舰”派正在极力争取经费,不想看到作为政敌的“造舰”派占用军费。为此,李鸿章不惜对主张国产的福建船政人员进行人身攻击,声称“……于此道素未考究,误信闽厂学生之蛊惑”。这种派系斗争的嘴脸过于明显,几乎让“平远”号胎死腹中。

null

然而,“平远”在夭折之际却得到了意外的援手,这个大救星竟然是慈禧太后。鉴于“自造铁甲舰”计划面临夭折,慈禧太后专门在福建船政的奏折上留下一段长长的批语:

“筹办海防二十余年迄无成效,即福建所造各船亦不合用,所谓自强何在?此次请造钢甲兵船三号,着其拨款兴办,惟工繁费巨,该大臣等务当实力督促,毋得草率偷减,乃至有名无实。”

这段批语,最终成就了晚清国产军舰的最高成就——“平远”号。“平远”号造价不过区区52万两白银,而李鸿章购买“致远”舰却要花84万两,贵了一半多。甲午海战中,“平远”号发挥的作用却一点不差于“致远”号。

李鸿章为什么非要舍得银子外购军舰呢?也许,李鸿章死时四千万两白银的遗产(出自容闳),能说明一点问题。

null

慈禧太后与驱逐舰:必须23节,不许凑合!

慈禧太后,虽然因为思想保守、打压改革、出卖主权,受到后世的普遍指责,但她本人毕竟是晚清最有能力的人之一。慈禧对于新生事物,有着超越平常人的敏感性(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

以第一艘国产驱逐舰“建威”号为例,当慈禧听到误传,以为这艘国产驱逐舰“设计航速只有11节”,不禁大怒。

此时,恰恰是她刚刚zhenya了“百日维新”,谁也没想到,身为保守派的慈禧竟然抽空给福建船政发了一道懿旨:

“现在外洋各国战船速率日增,鱼雷船每钟点能行二十三海里者甚多,各项战船速率亦不下十七八海里,此次该厂所造速度仅十一海里,国家不惜巨款办理船政,要贵适于战守之用,若速率太少,必支相形见绌。该将军务须督同洋员将各船造法实力考求,毋稍迁就。钦此。”

简单而言,就是说——驱逐舰速度必须23节,不许凑合!

null

当时的福建船政大臣看到慈禧懿旨,钦悚莫名,连忙写折子解释,详细解说了这艘驱逐舰设计航速就是23节,不会搞错。慈禧接到奏折后,才表示了满意。

不过,慈禧对军舰国产化的支持,也只是有限的。关键问题还在于国库的银子够不够,毕竟相当部分财政都被修了颐和园,要么作了赔款。慈禧口头上的支持,往往也只能因为没银子而没有结果。

事实上,清朝末年中国造船业的衰落,很大程度和财政支持力度下降有关。清朝并有进行过根本的改革,社会经济和财政制度仍然是旧的一套,而世界海军技术却在飞速进步。技术飞速进步,实际上意味着造舰经费的飞速上涨,西方国家和日本随着工业化,经济发展能够不断跟上这种技术扩张速度。而清朝就只能拆东墙补西墙,修颐和园就没钱买军舰,有钱买军舰就没钱自造军舰。

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又没有那种“一天只吃一顿饭,省下钱买吉野号”的决心,所以甲午战败是历史的必然。(作者:陶慕剑)

责任编辑人:吴雨洪 PN01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