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C-31究竟怎么样 能说清楚的十有八九都是噱头

2018-04-02 08:02 观察者网
  • T大

从必须黑的沈飞说起

本周,观察者网的风闻社区有一组题为《FC-31战机的前世今生》的系列文章,再次把FC-31和他是“幕后黑手”沈飞给拽上了军迷的批斗会上。不少“大佬”痛陈革命家史,大揭沈飞黑幕,大有一种谁敢支持沈飞谁就是汉奸走狗买办老虎的感觉。

其实这样的争论与批判,在过去几年里并不罕见:歼-20每次有进展——沈飞没用造不出五代机;引进苏-35——沈飞没用还要抄新款;歼-16雷达故障传闻——沈飞不行抄个苏-27都没法完全消化;歼-16服役列装——沈飞不行强行给军方塞四代半战机;歼-15和苏-33没外观区别——沈飞不行只懂得“修改原始设计要慎之又慎”;歼-11B改进进气道壁板后进行了加强——沈飞不行吃不透气动设计胡乱瞎改;歼-11B第一批用AL-31F——沈飞不行搞不定国发;FC-31用两台中推——沈飞不行就知道搞隐身米格-29……总之万事都有沈飞的锅,怎么也跑不掉。

这样的梗笔者在网上见过的多到不计其数,而如果不出意外的话本文的评论里自然也少不了更多类似的段子。什么歼-11里有抹布、用过的避孕套、脏手套……因为苏-27的原型机里就有等等。从甲午战争的北洋水师开始,这样用段子代替论证,用传闻代替批判的手段和从结果出发一切是非判断都服务于最终结论的二元思维方式就一直大有市场。就好像前一阵子全国埋汰东北一样,军圈埋汰沈飞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一种“军迷亚文化”。

东乡摸八郎为了够到定远号的炮管,也真是费了一番功夫……

当然以上都是笔者的感触和牢骚。至于《FC-31战机的前世今生》这篇文章,笔者将其送上首页的目的很单纯,就是为大家提供更多的信息。作者作为一位长期关注军事领域的爱好者,通过互联网的公开渠道搜集了大量与FC-31以及其他相关设备有关的信息,并且根据其归属做了认真的整理。这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和繁复枯燥的工作。对于许多从来不了解FC-31战机前因后果的读者,这篇文章可以提供最大数量的有关信息。

不过对于这些信息的真实与确信与否,笔者作为观察者网军事新闻组的负责人,态度同样是相当明确的:这些消息真假参半,特别是大量来源于互联网军事论坛的“大佬谈话”和“小道消息”,不仅有不少属于“断章取义”甚至“无中生有”,而关于FC-31亮相以前沈飞五代机研制的相关消息,则多少有些将只言片语强行黏贴在一起后,强行用线性的逻辑将他们串联起来的状态。

可以预料到的是,FC-31研制的真正内幕可能要在十几年后才有望公开,而在此之前我们只能看到重重的黑雾……

这些问题对绝大多数军事爱好者都再所难免的,但处于提供更多信息的考虑,我们仍然发布了这篇文章。而阅读这篇文章的读者们,也能从中或多或少地获得一些有效信息。

对于FC-31而言,其最大也是最关键的问题,就在于该机至今没有获得确定的国家和军队立项。根据目前的情况,第二架在气动构型上已经有相当变化的FC-31已经进行了多次试飞,而从2015到2017年间,使用同样构型的FC-31战机模型已经多次出现在外国航展上。从我军装备研制的一般规律来看,作为一种已经对外正式发布的外贸战斗机,如果获得了来自军方的意向或者说立项,自然会收起这些外贸模型和出口尝试,按照军队的保密原则开展下一步的研制,不到类似歼-20那样基本完善接近列装的情况,是很难进一步公开其相关信息的。

从这一点来说,今年下旬的珠海航展可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如果FC-31项目在珠海航展上连续两次出现后忽然“神秘消失”,那么它很有可能已经获得了官方认可,成为需要保密的研制项目;而如果FC-31继续大摇大摆地在航展上“求大户”“求包养”,则有关该机获得立项的说法显然就很值得怀疑。

没有消息才是好消息,而有消息则大概率是坏消息……

至于FC-31究竟怎么样,笔者表示现在要是能写得有丁有卯的文章,那十有八九都是博出位的噱头。对于一款尚未确信获得正式国家立项的型号来说,FC-31的性能指标、机载设施以及武器配置都还没有正式确定,甚至供其使用的发动机也没有正式定型,在这样的情况下,轻易评判一架战机的性能水平自然是不明智的。

现在如果就FC-31展开争论的话,唯一可能的话题只能针对其载机尺寸的定位,而不是其他别的什么。在这一点上,笔者的看法是觉得,既然美国单发推力18吨的F-35可以被称作“重型”战斗机,那么双发推力有望达到18-19吨的FC-31为什么必须要坠入“中型机陷阱”呢?

从F-35的经验来看,尽管绝对美元价格上说它并没有比F-22省太多钱,但如果把美元购买力的变化计算在内,且不去计算F-35早期因为F-35B耗费的资金什么的话,F-35目前的采购成本确实已经得到了控制。而按照美军的装备规模,这样一款采购价格相对可控(终于可控了)的战机显然还有其装备的必要。在换装规模上接近,在换装迫切程度上更甚于美国的中国,又有什么理由拒绝这样一款可以在成本上更加有利于规模换装的机型呢。

当然,话说多少次,依然会有朋友不甘心甚至感到愤怒,但对于中国军队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实现现代化的时候,冷静观察和分析,要比急不可耐地表达自己的态度,要更加科学得多。

责任编辑人:吴雨洪 PN011
热点新闻
精彩推荐
释放进入手凤首页

手机凤凰网 i.ife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