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海不仅是中国近海也是战略核威慑的"壁垒海域"
- T大
时至今日,为了重返深海大洋的需要,美国已经开始了切切实实的准备,未来中美海军的潜在冲突地点,将在西太平洋的深远海域
南海会不会大冲突,只要看看中美两国海上战略的定位就不难了解。
中国海军的战略调整在本周公布的《中国军事战略》首次得到了明确阐述:在强调“海上军事斗争准备”的同时,将原本的“近海防御”变更为“近海防御与远海护卫相结合”。南海对于中国海军而言,不仅是显然的近海,还是一个与战略核威慑相关的“壁垒海域”。
“壁垒海域”最早是苏联海军的一套核威慑理论,它强调为了让战略核潜艇能够安全地保持战略核威慑,需要在苏联周边建立一定区域的战略核潜艇活动区。按照苏联的设定,从北方舰队和太平洋舰队的港口向外延伸2000-3000千米的海域都是其壁垒海域,海域外层则是苏联海军几乎全部主力构建的“防御蓝带”。这里既能够让潜射核弹覆盖北美大陆,又受到苏联海空军力量的严密保护而绝对安全。
中国需要壁垒海域的理由与苏联类似。中国周边也只有南海水深较大,符合战略核潜艇安全进行战备执勤需求,因此中国海军近年来优先加强南海舰队和海南岛防御,并将战略核潜艇主要基地设在三亚,这算是此设想的初步实践。南海西沙、南沙岛礁的建设,则是中国对壁垒海域的强化和巩固,即外交部所提的“满足必要的军事防卫需求”。
当然,满足军事防卫需求与加强南海公共服务是一件路径高度相似的工作。岛上的大型雷达站可以为过往飞机船舶提供导航,自然也能做海情空情监控;机场能够起降大型飞机进行海上救援、输送人道主义救援物资,必然也能起飞战机进行巡逻、航空反潜与对海/对地打击;可以派出执法船进行护渔护航,显然也可以驻扎作战舰艇进行安保巡逻。对于这些,美日媒体尽管有刻意渲染的成分,但南沙岛礁明显的军事特性,我们不需要讳言。在这里修筑机场、港口和雷达站,能够极大地节约巡逻南海的兵力和成本,使我国拥有比苏联更安全的壁垒海域。至于航行自由,连台湾海峡这样的兵力密度都阻止不了其成为重要水道,南海的情况同样能以此类推。
冷战时期,苏联曾经一度想以古巴为基地,在美国近海部署核潜艇,图为古巴导弹危机期间苏军潜艇在美国沿岸活动情况草图
但最终苏联发现,这种在美国附近部署核潜艇的想法实在不现实,此后改为在北极海域着力建立“壁垒海域”,以确保导弹核潜艇的安全,图为在摩尔曼斯克附近发生的核潜艇事故方位分布,可见这一地区是苏联核潜艇的“老家”
冷战时期,试探、挑衅苏联的“壁垒海域”是美国舰艇的重要任务,双方不时发生冲突。但在战时,这里对于苏联来说将是一块安全的地区,冲突将发生在远离这里的地方
对美国海军而言,在中国近海发起一场战争显然是没有胜算的,所以章家敦教授的预言恐怕还要一如既往地落空。但美国海军还是会切切实实地为冲突做准备,只不过,那不是在南海,或者“第一岛链”的任何地方。
鼎盛时期的美国海军航母战斗群实力强大
美国海军最近决定改造所有的濒海战斗舰,加强传统的防空、反舰和反潜能力,并将新一批濒海战斗舰改造成货真价实的护卫舰;投资恢复建造远洋防空为主的“阿利·伯克”级驱逐舰,并开发替代现有巡洋舰的“阿利·伯克”block III型大型驱逐舰;海军陆战队将一半的兵力从远东撤出,部署到中国对地巡航导弹射程之外的关岛和夏威夷;空军一方面推进远程反舰导弹(LRASM)的研制装备,一方面在关岛部署更多的战略轰炸机作为反舰和对地攻击平台……美国海军去年发表的一系列著作中都提到“回归深海大洋”“准备传统海上决战”的要求,他们对这一新战略的准备比吹得震天响的“重返亚太”要认真得多。
对于现在只有一艘航母、大中型水面舰艇数量有限、远程攻击航空兵相对孱弱的中国军队而言,远离第一岛链、置身深海大洋上的美军,在未来几十年里依然是几乎无法战胜的。可南海虽是“深海”,却绝非“大洋”,事情就完全不同了……
日本海上自卫队前幕僚长(相当于海上自卫队司令)香田洋二在最近的一篇文章中提到,日本最近“受眼前事态影响过度关注钓鱼岛”,这是需要“务必严厉杜绝”的“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之举。
然而在媒体发达的民主国家,政府对媒体和民间舆论关注的话题做出回应是不能回避的任务。这一点,中美日三国面临的情况并无本质不同。美国防长的表态中,对本国民众进行政治回应的意味更多。不过与中日在东海上就不可退让的领土主权各自强硬不同,南海问题上中美两国所谓的“冲突”背后却不存在真正的对立,在未来的博弈中,双方更有可能通过频繁但温和的试探互知底线,从而摸索出两国在海上的“新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