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61年,中国赢了中西第一战
原标题:1661年,中国赢了中西第一战
严杰夫
《1661,决战热兰遮》
【美】欧阳泰 著
九州出版社
1661年中荷战争为人们所熟悉。对许多中国人来说,这是历史上中国与西方的第一次冲突,在“民族英雄”郑成功的率领下,中国人成功驱赶荷兰人收复台湾,为我们带来了巨大的民族自豪感。而对西方人来说,这场战争则拥有更深广的意义:这场战争的双方是在17世纪的世界格局中举足轻重的国家,一方是率先完成资本主义革命的荷兰,它是当时西方最强大的殖民国家,在贸易方面,荷兰当时的对外贸易额占据全球半数份额;另一方,则是当时东方世界的中心——中国,它是亚太地区的宗主国,也是这一地区的贸易核心。从这个角度来看,1661年中荷战争可以被看做是西方国家对以中国为中心的亚太地区地缘政治格局,第一次作出尝试性的挑战。
不过,尽管关注这场战争的历史学者很多,但“无论在哪种语言里,都不曾有人利用中国与欧洲的许多现存史料,针对这场战争从事过重大研究”。有幸的是,史景迁的弟子、美国历史学家欧阳泰的新作《1661,决战热兰遮》,借助东西方史料,详细地还原了这场战争的原貌,并探究了郑成功为何能获得胜利,而荷兰人却惨遭失败的原因。
或许是继承了史景迁的特点,欧阳泰在本书中也展现出了极强的描写和叙事能力。在欧阳泰的笔下,“国姓爷”郑成功分裂的个性就被描绘得极为鲜明:一方面他是一位杰出的领袖,不仅充满了中国传统智慧,而且对外国的军事策略和技术抱以开放态度。欧阳泰认为,正是这一特质,成为郑成功和他的军队获得胜利的关键因素;另一方面,欧阳泰又把郑成功描绘成一个自负、残暴的君主,他无法忍受任何细小的失败以及来自敌人的挑衅,因此,他常常一怒之下就斩杀手下的将领和荷兰俘虏,其中还包括数位郑氏家族的亲属。总之,欧阳泰那栩栩如生的人物描写,让本书并没有其他历史著作一贯的晦涩,却自有一种长者讲故事般的娓娓道来。
难得的是,欧阳泰对历史细节的还原,并非出于杜撰,而是依据对史料的考证。例如荷兰人梅氏在战争开始不久就被俘,并在为中国军队服务的过程中,得以近距离接触郑成功,他留下的日记,有力地帮助作者勾勒出了郑成功的个人形象。而当时荷兰舰队的司令博多、指挥官卡乌等人的日记,也为作者还原这场战争提供了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先王实录》、《闽海纪要》等中文文献,与司徒琳的《南明史》等前辈的研究成果,同样为欧阳泰准确还原历史提供了帮助。
欧阳泰当然并不满足于为读者讲一个“好故事”,在本书中,作者事实上是想通过还原真实的历史,来指出当时东西方世界在军事发展上的差异。在西方世界,一直存在两种主要的观点派别:以“西方优越论”为代表的观点认为,西方自始至终都在各方面长期领先;到了上世纪下半叶,在彭慕兰的《大分流》、贾雷德·戴蒙德的《枪炮、病菌与钢铁》等数种探求东西发展差异的名著发布后,此前统治西方的“欧洲优越论”得到了颠覆,有学者指出,西方的崛起起码是在18世纪末期工业革命后才出现的趋势。
欧阳泰在研究了1661年中荷战争之后,提出了与上述两种观点都不同的看法。他发现,与许多学者宣扬中国军队军纪涣散而欧洲军队纪律严明的观念不同,郑成功的军队同样遵守着严格的军事纪律,并且如同欧洲军队一样实行操练,因此拥有强大的战斗力。同时,他们的火炮、枪械在功能上也不逊于荷兰人。欧阳泰还特意提到,曾经被认为16世纪末出现于日本和欧洲的排枪射击法,事实上在1387年的明朝文献中即可被查到。这些细节都说明,“军事革命”并不是欧洲独有的现象,在中国军队中也出现了同样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