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河、台儿庄与内外线,地理维度中的徐州会战
- T大
在刻意营造出的"胜利"气氛背后,是日本人对战争前景的担忧。
时至1937年底,中日两国间的全面战争已经打了五个多月。虽然侵华日军凭借优势军力将华北的中国军队赶过了黄河;华中方面,也先后夺取了占了中国第一大城市上海和首都南京。但与那些洋溢在报纸上的胜利气氛不相符的是,就算是最乐观的日本军官也在私下场合不得不承认,这场战争在短期内结束的可能性其实已经不复存在。
在这种背景下,日军高层内部对如何进行接下来的战争发生了分歧。考虑到兵力的不足,日军最高统帅部一度提出,"暂不扩大战争,集中力量巩固占领区";这一"保守"计划遭到了侵华日军将领的严厉批评。在陆军部的支持下,这群前线将领们强调,仅凭现有的兵力就足以消灭中国抗战军队的主力,逼迫国民政府签订一个"城下之盟"。
在一片争吵声中,素来喜欢"以下克上"的侵华日军的高级将领们占据了上风。为能在新的一年中以最小的代价彻底"解决中国问题",这群骄狂的日本军人将赌注押向了古城徐州。
日军对徐州志在必得
徐州,被称为"五省通衢",地理决定其成为中日两军必争之地。
对于侵华日军将领来说,徐州具有一种天然的吸引力。
徐州古称彭城,西楚霸王项羽曾建都于此,其北为峰峦起伏的沂蒙山区;南面是河汊纵横的淮海平原。近代以降,这里又据津浦、陇海两大铁路的相交点,控扼苏鲁皖豫四省之要冲,有向四面转用兵力的交通条件。尽管徐州四周都是平原,市郊却是山丘群立,东有子房山、香山、白云山,西卧牛山、霸王山、义安山,南有云龙山、凤凰山,北有九里山,构成一道拱卫城市的天然防线。全面抗战爆发后,徐州成为中国军队第五战区的指挥部所在地,更因此成为中国战时首都武汉的东北屏障,势在必守。以侵华日军视角来看,拿下徐州不仅能打通津浦线,将南北两大占领区连成一片;还可沿陇海铁路西进中原,夺取郑州、为下一步进攻武汉做准备。
日军本打算沿津浦铁路南下北两上,夹击徐州。
从1937年底开始,侵华日军高层在尚未取得最高统帅部认可的情况下,即以济南和南京为据点,频频调动兵力,准备沿津浦路南下北进,夹击徐州。攻占南京以后,日军华中派遣军除留一部固守南京、芜湖等要点外,以第十三、第三、第九师团分别从南京、镇江等地渡过长江,向北进攻;北线,日本第二军第十师团在攻占济南之后一路尾随不战而退的韩复渠部,连下大汶口、蒙阴、济宁、邹县等地;1938年1月,日军第五师团在青岛附近的崂山湾、福岛两处强行登陆,上岸后沿胶济铁路向西攻击前进。
至1938年2月,南路日军已经攻占蚌埠,正企图强渡淮河北犯;北线日军已攻占青岛、邹县,在诸城、两下店一线同中国军队激战。这个时候,如果有人提出"徐州仍不大可能在短时内拿下来",那些侵华日军的将领们一定会认为这是在侮辱自己的智商。在他们看来,就算面前中国军队仍有相当数量,自己挟连胜之余威,迅速排除其抵抗当不在话下;再者,而津浦铁路又确实为日军机械化部队的快速推进提供了客观上的可能。
日本人其实并不了解自己的对手,李宗仁。
这群日本将军们显然忽略一个问题,他们其实并不了解即将面对的那个对手--李宗仁。在接下来的日子里他们将为自己的"不知彼"而大吃苦头。
李宗仁通过内线作战对敌各个击破
甚至在全面抗战爆发之前,李宗仁一有机会就会向人推销其所谓的"焦土抗战"论。他认为,在敌强我弱的情势下,"敌人利在速战速决,以迫我作城下之盟。但吾人必须避我之所短,而发挥我之所长,利用我广土众民,山川险阻等优越条件来困扰敌人,作有计划的节节抵抗的长期消耗战"。
1937年10月,当淞沪前线激战正酣之际,李宗仁被蒋介石任命为第五战区司令长官,负责指挥保卫津浦路沿线的防御作战,这个新的职务令李宗仁得以践行自己的理论。
研究了五战区军事地理后,李宗仁决心"以空间换时间"。
就任战区司令长官之后,李宗仁对当前的任务、敌情和地形做了一番深入的研究。他认识到,随着战事的发展,上海、南京的沦陷势在必然。为使武汉的布防有更充裕的时间,五战区须在徐州一线作相当的抵抗,而这里的地形条件也确实提供了这种可能。从地图上看,第五战区北至黄河,南达长江,东自长江吴淞口向北延伸到黄河口的海岸线,辖山东全省和苏、皖两省长江以北江大部地区。尽管面临着来自日军两路夹击的危险,但自己仍有可与其周旋。具体战法就是,利用本战区广阔的地理空间,趁敌南北分离之际,发挥内线作战的优势,对敌各个击破。
然而,李宗仁"以空间换时间"的作战设想刚刚提出便在1938年初遭到了严峻考验!
本来,闻得南京沦陷的消息后,李宗仁并不紧张。因为南路日军渡江北上虽是必然,但其进抵淮河仍须时间;北线日军强渡黄河后,坚守济南虽不现实,但韩复渠若能指挥第三集团军逐次抵抗,则第五战区长官部仍有时间从容部防。熟料,韩复渠一下子从济南跑到了鲁南,致徐州有提前沦陷的危险!
李宗仁的计划险些被韩复渠打乱
关键时刻,李宗仁表现出了一员大将所应有的风度,举重若轻般地化解了这一危机。
2月初,李宗仁先调于学忠的第五十一军驰援第十一集团军(三十一军),再投入二十七集团军(五十九军)并以新到的第二十一集团军(第七军)协同第十一集团军一部反击日军敌第十三师团侧背;在北线,邓锡侯的第二十二集团军于2月中旬北上邹县迎击日军第十师团,同时看到庞炳勋的第三军团实力不足以挡住板垣征四郎的第五师团,遂又调张自忠的五十九军驰援临沂。
到了月底,随着日军第十三师团被赶回淮河南岸,这一线的战事就此转入沉寂;北线,庞、张两军也将日军坂本支队(以第二十一旅团为基干,加强一部分炮兵编组而成)阻击在临沂城下。而第五师团的徘徊不前又使得正沿台(儿庄)枣(庄)公路直扑鲁南重镇台儿庄的第十师团濑谷支队(三十三旅团为基干组成,其兵力约为6个步兵大队、三个野炮大队、一个野战重炮大队以及2个战车中队)成为一支孤军。
就这样,李宗仁终于等到了他梦寐以求的战机!
台儿庄大捷成为外线歼敌的典范
台儿庄位于枣庄以南,临(城)赵(墩)支线及台(儿庄)潍(坊)公路的交叉点上,南距徐州不过百里。这里不但是陇海、津浦两条铁路的一个战略据点,更成为南下徐州的最后一道障碍。
日军满以为,小小的台儿庄甚至可以在行进中拿下。
对于日军第十师团长矶谷廉介而言,迅速拿下台儿庄具有双重的意义!一则可以独享抢先攻入徐州之殊荣;更能通过威胁临沂守军侧背的方式拉上竞争对手板垣一把。为此,他于3月初命令赖谷支队以全力"攻击前进"以歼灭"津浦沿线"的中国守军。至3月19日,这支先遣队已经先后攻占临城、滕县、韩庄、峄县等地台儿庄外围据点。
在濑谷启支队长看来,于行进间拿下台儿庄似乎并不成问题。毕竟,眼前的这座小镇确实不大,只有10条街道,东西长仅1200米,南北最宽的地方不过1000米,最窄的地方也就500米。也确实,日军在其发起的第一轮冲锋中打进了台儿庄,然而他们的好运也到此为止。首战失利之后,日军上下才得以重新打量眼前的这座鲁南小镇。不由得倒吸一口凉气,这简直是一座天然的堡垒!由于当地盛产巨石,因此那道长约4公里、2米多高的寨墙为砖石砌筑,坚固异常。居民住宅也为砖石结构,能够抵御普通枪弹和手榴弹,成为绝佳的防御掩体。日本人所遇到的麻烦绝不仅仅来自这些天然障碍,更有那些在战斗中所遭遇到的勇猛顽强的西北军战士。
台儿庄的守军为擅长打防御战的西北军
为了增强台儿庄的防御力,李宗仁将擅于防御作战的第二集团军调了过来。仔细看完地图之后,第二集团军司令官孙连仲发现,台儿庄太小,摆不开那么多部队。于是他只在城内摆了三十一师的一个加强团,以避免遭日军炮火杀伤,其余部队则沿台儿庄和运河一线展开。各部进入阵地之后,立即在当地老百姓协助下修建了大量土木工事,并构筑和改建碉堡75座。在接下来的几天里,成千上万的日军官兵倒在这种逐街逐屋的战斗中。
就在濑谷启支队长为如何攻下台儿庄那剩余的四分之一阵地而绞尽脑汁时,他并没有意识到,一场巨大的危机正在形成。
就在日军围攻台儿庄的同时,一张大网正在起外围张开。
当北线的两路日军分别在临沂、台儿庄陷入苦战之际,李宗仁则为一个积极的作战行动而忙碌着。他看到,由于南线日军远在淮河以南,北线之敌也彼此不能呼应,一个将全局中的内线防御作战转化为局部战场的外线进攻作战的良机出现了。于是,他一方面下令孙连仲坚守台儿庄,同时下严令屯集于峄县东北的汤恩伯第二十军团主力南下日军攻击侧背。4月6日晚间,已陷入重围中的濑谷支队终于不支。其残部在焚毁大量阵亡者尸体和武器弹药之后仓皇向北退至峄县山地固待援。
至此,台儿庄大战以中国军队的全面胜利而告终。这也是全面抗战爆发以来,中国军队在正面战场所取得的战役性胜利!
分进合击与寻隙突围
台儿庄大捷是开战以来正面战场取得的第一次胜利
台儿庄大捷极大地振奋了中国军队的士气,高层甚至萌生了将战役胜利发展成战略胜利的"速胜"念头,企图一举围歼北路日军于鲁南地区。为此,蒋介石除了调集原本集结于武汉的第四十六军和第六十九增援李宗仁外,还把第八军、二十七军、七十一军、七十四军以及李汉魂的二十九军团等部摆在豫东的归德、兰封一带,以巩固第五战区的后方。然而,中国军队的鲁南攻势进展得并不顺利。
当地多山,崎岖的地形以及石砌的寨墙令缺乏重火力的中国军队吃尽苦头,战事逐渐陷入胶着。
另一方面,台儿庄的"焦灼"令日军统帅部对中国军队的实力有了新的认识。他们通过情报发现,中国军队已经在徐州地区构筑了坚强的防御阵地并集结了约五十个师的兵力。日军高级参谋们认为,认为这是一个聚歼中国军队主力的大好机会。于是,他们先下令鲁南山区的日军凭借当地的崎岖地形与石砌村寨顽强固守,迟至中国军队的攻势;同时,从晋西及苏皖个战场抽调兵力约三十万,置用兵重点于津浦线以西地域,采取南北配合、多路进攻的战术从外线合围猬集在徐州地区的中国军队主力。5月中旬以后,日军已经从南、北、西三路对徐州形成合围。为了避免无谓损失,中国军队主力从几路日军的缝隙中突围西去。5月19日,徐州沦陷。
在徐州会战中,李宗仁的战役指挥可圈可点。
相较于此前蒋介石贸然将数十万大军投入极利于敌优势火力发挥的淞沪战场上死打硬拼招致重大损失,李宗仁在徐州战役中的战役指挥显然要高明不少。而这种指挥艺术上的精进,很大一部分原因得益于李宗仁对鲁苏地区军事地理条件的充分运用:先是,利用河川防线阻击南路日军致其两路夹击的意图破产;继之,增兵争夺临沂令北路两支日军失去配合;然后固守坚城台儿庄,变内线防御为外线歼敌,令日军遭到开战以来的最大败绩虽一度拘泥于鲁南局部,但察觉到日军已形成大包围之后,还是能够抓住其"战线广、兵力少"的弱点,将几十万大军从几路敌军的缝隙中成功地撤了出去,为日后的持久抗战保存了大批有生力量。